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五百一十章 帮手 (第3/4页)
原等多种形态,因此该地气候、植被错综复杂,差异较大。关于该区的地理环境,拟以地形地貌、河流水系、交通线路三方面进行分析。 西部是河湟谷地,河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区域。中部为陇西高原和陇东高原,平均海拔在1200—2500米。陇东黄土高原,从横山南下地势由高向低,且有较为平旷的高原,因而有利于骑兵的奔突。 东部则是陕北高原,其地貌类型以峁为主,“地形极为破碎,延安,延川连线以北,地面切割严重,破碎程度大,破裂度为56.7%”;西部地区则相对平缓,尤其是陇中地区河谷较宽,地貌类型以梁、塬为主,农业土地资源相对丰富。 西北边境地区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黄土高原为主,平均海拔1000-1500米,大致分布在今陕西省、山西省北部、甘肃省、青海省、宁夏省等地,按地形分为陇中高原、陇东高原、陕北高原。该区气候干燥,降水量少,而且比较集中,65%的雨水集中在夏季,降水的强度大,往往一次暴雨量就占全年雨量的30%,甚至更多。 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,水土流失严重,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。黄土物质细密,多垂直裂缝,含可溶性盐类,在流水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,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,常见的有塬、梁、峁。黄土塬是黄土覆盖的较高的平地,顶部面积大而平坦,或微有起伏,边缘为斜坡,例如董志塬、洛川塬,就是目前最大的黄土塬。 宋夏边境以梳齿状分布,(呈南北向)着大大小小的河流,较大的河流有渭河、屈野河、无定河、清水、洛河,马连河、葫芦河等。受汛期影响,此区河流在洪峰急涨急落,或属沟深崖峭,激流勇涨;或是河床宽广,旱时可涉水而过,雨时则泛滥无定。该区水流切割侵蚀作用很大,使得地形上有谷深崖峭的平川,又有平坦广大的高原。 呈现分裂破碎状,多无法通航。由于该区旱季较长,这些河流谷道往往成为陆路交通要道,如洛、泾、渭等主要河道,宋夏间为争取河道控制权多次爆发冲突;部分河谷平原如无定河、马连河、葫芦河,也是宋夏双方争夺的重要粮产区。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河流略作介绍。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最大的一条支流,发源于陕西北部白于山北麓,流经毛乌素沙地的东南边缘,在陕西省清涧县河口村汇入黄河。由于流经沙地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带,所以无定河含沙量极高,但其矿化度很低,适于灌溉农田,是重要的农耕区。宋夏在此激战,即为争夺此区稀少的可耕地。 洛河向西为马岭水(今马莲河),一源头为环江,发源于宁夏盐池惠安堡境内;另一源头称柔远水,发源于陕北白于山南麓。二水在甘肃庆阳县附近汇合后称马莲河,在陕西长武县境内注入洛河。因马莲河谷道地平坡缓,为宋初往灵州输粮的交通要道。此外宋夏沿边的河流,还有陕西的秀尾河、窟野河、泾河、洮河、清水河以及祖厉河等。 这些河流大多地势平坦,河谷较宽,土壤肥沃,因此成为蕃汉民族发展农业的有利之地。但是受西北干旱、半干旱气候条件的影响,水源往往是制约该区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。由于宋夏时期的城寨也大多修筑在这些河流的两岸,所以这些河谷地带也是战争的多发区,如此宋夏战争对这些河流的争夺,无疑会伤害该地的农业发展。 宋夏边境地区民族分布复杂,历来就是农耕与游牧,两种不同文化的部族在武力上互争雄长,文化上交融渗透的地带。自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,正式建立西夏国后,这一地区便成为北宋和西夏争战的主要战场,而该地区交通道路则在其间起着纽带作用。主要有子午岭与黄龙山之间的延夏道,子午岭以西的环庆道,龙山两侧的泾原道。在这三条主要道路上,以延夏道上的延州,环庆道上的庆州与泾原道上的镇戎军最为重要,终北宋一朝,此三大重镇多为重兵戍守的战略要点,其中环庆道上的马莲河谷道,与泾原道上的葫芦河谷道,将贺兰山、陇山、关中通塞北等地联系在一起,在军事战略上的地位尤其重要。 延夏道是西北沿边重要的交通道路,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。它大致以延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